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
江苏苏州苏绣小镇经验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苏绣小镇是先进制造类小镇。以发展苏绣产业为核心,入驻企业120家左右,吸纳就业近1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7亿元,年缴纳税收0.7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100万人次。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7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1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3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36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区级统筹规划。高新区管委会强化组织领导和规划协调,确保苏绣小镇的开发建设融入于片区规划。引入南方设计院,依托其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按照“非镇非区”模式进行规划设计。
(二)企业主体建设。由苏州西部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与苏高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苏州苏绣小镇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小镇项目投资运营主体,负责项目的融资、开发和运营事宜。
(三)政府组织保障。地方政府做好社会动员,提供组织保障,强化引导扶持,为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聚集及特色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四)多方运营管理。小镇整体运营引入第三方主体,借助其资源资产优势,打造小镇高水平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吸纳各类企业、大师工作坊等,为产业注入活力和特色。
二、特色产业发展
苏绣小镇所在地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具有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历史,在发展苏绣产业上,拥有载体、结构、特色、人才4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集聚效应明显。建有“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绣馆街”等刺绣文化空间,为苏绣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绣品街429家商户中的376家为绣庄和刺绣工作室,9000多人从事刺绣设计、创作、生产、销售、配套工作。
(二)产业结构合理。小镇围绕苏绣工艺,集聚了丝线、木架、装裱包装等上下游产业。依托苏绣创新平台,引进了研发、培训、体验等主题的刺绣工作室,实现苏绣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立足丰富旅游资源,融合苏绣文化与传统工艺,实现苏绣文旅跨界融合。
(三)特色优势显著。小镇苏绣文化符号意义凸显,近80件苏绣艺术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近90件苏绣艺术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或名人收藏。其中,《侍女蹴鞠图》成为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赠送的国礼。小镇内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拥有刺绣发明专利15项。
(四)人才队伍汇聚。小镇汇聚了由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3位首批“大国非遗工匠”、1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7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构成的苏绣传承人队伍。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基础设施完善。完善主干路网、水电气网络等公共配套设施,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新能源汽车和公共自行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二)功能配套齐全。小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幼儿园、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已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镇湖商业中心,将为居民提供完善商业配套。
(三)生态资源丰富。小镇坐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紧邻太湖生态游憩带,周边拥有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公园、杵山生态公园等休闲旅游载体。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苏派建筑底蕴深厚。小镇以苏派建筑为主,以“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绣馆街”为主要代表,突出江南文化特点。其中,中国刺绣艺术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为苏绣文化的展示、传播、交流提供了良好载体。
(二)节庆品牌特色彰显。小镇特色文化节庆品牌——“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十一届,成为小镇刺绣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三)非遗文化交流频繁。年均参加国内知名文创展会近十场,并作为非遗项目亮相欧美各国,与恭王府开展非遗研究合作,成为清华美院、苏州大学等院校的创作和教育实践基地。
(四)文化传播成效显著。小镇拍摄近10部宣传片,社会反响良好。诸多影视剧把苏绣引入剧情并在小镇取景,彰显苏绣独特魅力。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格局,推动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小镇实施富民合作社模式,搭建增收平台,实现政企社共享发展。
(三)强化产业政策对接。小镇积极争取产业政策支持,享受到高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人才开发资金等政策。
(四)完善非遗传承体系。小镇以传承发展苏绣非遗文化、培养苏绣人才为目标,引入专业教育机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创办织绣类专业教育。
六、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明晰。小镇立足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围绕传统、再生、未来3个核心,在实现苏绣产业高端集聚和融合发展的同时,打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特色元素突出。小镇以文化特色为引领,推动软硬件环境打造与苏绣产业特色相匹配,保持苏绣特色的唯一性。在载体建设中融入苏派建筑风格特点,保持小镇风貌统一。
(三)机制凝聚合力。小镇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国企、民企等各方优势,吸引小镇内企业、大师工作坊、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立足以人为本。小镇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积极发挥大师引领作用,为青年刺绣艺术家提供宣传展示的机会,积极引进相关人才。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提升民生幸福感。
云南曲靖麒麟职教小镇经验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职教小镇是产教融合类小镇。以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带动创新创业为核心,入驻企业近30家,吸纳就业近2万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5亿元,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小镇规划用地面积58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100亩;已建成区域用地面积15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1000亩。
一、主要运行模式
(一)企业主导开发。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形成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企业负责具体项目规划设计、资源导入、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营销推广、持续后期服务等具体工作。
(二)明确各方职责。政府以顶层设计、制度供给、服务管理为主要任务,把控整体方向、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与小镇息息相关的居民,包括当地居民、返乡创客和小微资本等,承担监督责任。
(三)构建平台化运营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多元互动的平台化运营机制,责任权利有效划分,建立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互动的小镇营建模式。
二、特色产业发展
小镇以麒麟职教集团为核心区,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服务、轻纺服装、生物医疗制剂、高原特色农产品六大产业集群。
(一)产业基础坚实。麒麟职教集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3.6万人,生源涵盖云南省16个州市及全国20个省份,开设有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11个,拥有双师型教师1106人。集团按照企业需求进校园、订单培养进课堂、学生实训进车间,围绕办学围着产业转、课程围着企业转、技能围着岗位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打造了占地900余亩、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二)产业内涵丰富。小镇引入了中唐国盛、吴觉农茶业、沃鼎酒业、蓝宝石晶体加工、宽温镍氢电池等24家优质企业,以及产教融合技术研究院、干细胞研究中心2个研发中心落户,实现了校长变厂长、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作业变产品、课堂变车间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三)产业前景广阔。小镇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富有创造力的产业发展理念,引起了国内外商家的高度关注。一是与上海阿鲁沙集团洽谈合作建设彩色珠宝学院。二是与孟加拉国洽谈合作发展康养产业,并依托孟加拉国纺织业优势,培养纺织技术人才。三是与北京中医药协会洽谈合作建设药学院。四是与云南省城投公司洽谈合作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
(四)产业特色鲜明。小镇现有护理专业在校生1.5万人,并以专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麒麟区中医院在“前院后养”建设中重点打造旅游+大健康产业,从健康检测、健康医疗、健康促进、慢病疗养、精神康复、休闲养老入手,延伸发展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中药、养生、有机农业等产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小镇地处昆明—曲靖—玉溪—楚雄滇中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贵昆、南昆、内昆3条国家级铁路干线和昆曲城际列车穿境而过,昆曲、曲陆、曲胜高速公路及320、324、326、213国道交错纵横。小镇内已建成靖江路、沿江路,正在建设经六路、经七路等市政道路。随着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轻轨的启动建设,交通网络设施将进一步健全。
(二)居住功能配套齐全。小镇内有亲子旅游、文化创意、水上飞机、儿童乐园、海洋公园、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珍稀植物园等业态,有军事主题博物馆、人体器官博物馆、古文化博物馆、康养+医疗中心,并以麒麟区中医院为辐射带动,形成中药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小镇周边有麒麟区教师小区、职教小区、幼儿园、中学等公共资源,还将筹建云南麒麟职业学院,将形成完整的教育服务体系,让小镇居民在家门口获得综合性生活、医疗、教育服务。
(三)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小镇建有面向所有居民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激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镇内居民创造活力。
(四)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小镇位于山明水秀的珠江源头第一城,背靠乌蒙山,东有清新秀美的高原水乡、巍峨叠嶂的朗目山,南有“调节卫士”麒麟湖、雅致精巧的陶瓷小镇,北有磅礴壮阔的潇湘河、东湖秋月的万亩人工湖,西有恬静悠宁的三宝温泉,生态基础卓越、旅游资源丰富。
四、特色文化内涵
小镇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将麒麟区乃至曲靖市的民风民俗、历史人文掺入其间,构筑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别具特色的爨文化。爨文化是曲靖市的地域文化,融合着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及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小镇把爨文化内涵融入其中,更具民族特色、地缘特点、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品位。
(二)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1935、1936年,红一、二方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两次经过曲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曲靖留下了光辉足迹。小镇聚力打造红色文化公园,通过再现历史,传承和弘扬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已建成曲靖市唯一的学校党群教育服务中心,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三)具有西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化。小镇将技能型、工匠型、应用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展示,把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内涵予以传播,发展成为兼具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西南特色职业教育特点的职教基地。
五、机制政策创新
(一)构建多元合作机制。由政府进行政策性牵引,吸引企业共同参与并成立平台公司,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建设,实施公司化的运作,推动小镇建设提质增效。
(二)合理配套公用设施。市政府优化供地用地模式,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依法依规组织配置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
六、有益经验
(一)发展定位明晰。小镇建设紧扣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依托麒麟职教集团的职教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一流、云南唯一的特色职教小镇。
(二)特色元素突出。小镇按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原则,以“产+教+人+研”为核心,重点打造文化产业、海洋公园、儿童乐园、中国数码新媒体、大健康养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园、有机肥生产销售等业态。将教研双创、高教创新、匠人传承、人才就业等结合起来,布局重点项目,打造教育培训+实训研发+匠人文化+高效就业+商业繁荣的产教融合小镇。
(三)机制凝聚合力。由政府进行政策性牵引,企业共同参与,最大程度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等各方优势。成立平台公司,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建设,实施公司化的运作,为小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立足以人为本。小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产业上注重人才培养,实现匠人聚集,使小镇内人人有工作、人人能创业、人人有技能、人人有文化,居住环境一流、生态文明一流,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
吉林安图红丰矿泉水小镇经验
吉林省安图县红丰矿泉水小镇是集工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长白山天然矿泉水小镇。拥有广州恒大、台湾统一、韩国农心等10户大中型企业,建成工业厂房2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2018年矿泉水产能达到300万吨、产量70万吨、产值10亿元。
一、主要运营模式
(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安图县政府制定了高标准的《吉林省安图红丰矿泉水小镇发展规划》,依托安图汇泽长白山实业发展公司,全程开展小镇的基本建设和运行管理。
(二)彰显功能特色、多元运作。小镇以“工”为主,配套建设铁路货运中心、质检中心、水文化体验馆、光幻森林、天泉塔等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
二、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高标准、高定位、建名厂、创名牌”发展思路。先后引进了广州恒大、台湾统一、韩国农心等企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获得中国生态原产地品牌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中国矿泉水之乡建设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宜业宜居宜游
(一)区位独特。小镇位于安图县南部、中华十大名山之一长白山的北麓,东南与朝鲜毗邻,距离长白山34公里、双目峰中朝边境65公里,素有“美人松故乡”之美誉。
(二)资源异禀。小镇地处长白山旅游核心区域,1979年长白山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森林覆盖率高达94%,夏季平均气温仅为16—18℃,冬季天然温泉水温高达35℃以上。
(三)功能齐全。小镇周边区域拥有卫生院、健身广场、慢行漫游系统、星级厕所等配套设施以及星级宾馆20余家,可容纳游客2万余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
四、特色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小镇内有正在挖掘的金代兴国灵应王庙遗址、长白山宝马古城旅游风景区、清始祖的降生地园池。
(二)民俗文化。小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5%,拥有东北文化、萨满文化和朝鲜族文化等文化传承。
(三)冰雪文化。小镇气候独特、冰雪资源丰富,建设了滑雪圈、滑冰、抽冰尜等冬季户外娱乐项目。
五、体制机制创新
(一)创新管理、高位运作。吉林省在安图县专门划定了矿泉水保护区,组建副处级建制,专门负责矿泉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安图县任命矿泉水管理局局长兼任矿泉水保护区所在地党委第一书记,实现属地与产业统筹协调发展。
(二)依法保护、科学开发。延边州颁布实施了《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从制度上升到法律,具有了权威性和普遍效力。
(三)政策叠加、环境利好。安图县委县政府为小镇单独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升了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营造了亲商、重商、优商的发展环境。
六、有益经验
(一)坚持高位运作是引领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石。吉林省、延边州先后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安图县委县政府带领小镇上下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信心,为小镇的健康发展明晰了方向,为小镇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石。
(二)坚持统筹兼顾是推动小镇协调发展的核心。小镇明确了以“人地钱”等要素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就地市民化的发展思路,以做强矿泉水工业带动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服务业发展,探索走出了村民“失地不失业、就地可致富”的特色小镇新型发展模式。
(三)坚持培育特色产业是推进小镇持续发展的灵魂。小镇以培育打造世界一流矿泉水基地为目标,依托资源施策、依托产业兴镇,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培育“产业+旅游”特色;韩国农心等各家矿泉水企业工业旅游别具风格,紫玉森林等“现代农业+服务业”旅游新模式独具匠心,探索出了一条依托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小镇的经验之路。(文章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注: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